腎結石的成因
台灣腎結石的盛行率為10%,較其他國家高出許多,腎結石並沒有明確的單一原因,據調查,增加罹患腎結石的風險的原因為:
- 家族或遺傳因素:若家中成員有人有腎結石,那麼罹患腎結石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腎結石患者親屬也有腎結石的機率約30%;而終生無腎結石者的親屬有腎結石的機率只有10%。
- 水份攝取不足:每天喝水不足會增加罹患腎結石的風險。生活在溫暖氣候中的人和經常出汗的人比其他人面臨的風險更高,而台灣地處亞熱帶,炎熱的天氣,尤其夏天更是形成腎結石的催化劑。
- 特定的飲食習慣:高鹽(鈉)、高糖、高蛋白的飲食習慣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高鹽(鈉)飲食尤其如此。飲食中過多的鹽份會增加腎臟必須過濾的鈣含量,並顯著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
- 過度肥胖:體重指數(BMI)過高,大腰圍和體重增加與腎結石風險增加有關。
- 消化系統疾病和手術:胃繞道手術、腸胃炎或慢性腹瀉可能會導致消化過程發生變化,影響身體對鈣和水的吸收,增加尿液中結石物質的含量。
- 其他因素:可能增加腎臟結石風險的疾病和狀況包括腎小管酸血症,胱氨酸尿症,甲狀腺亢進症,服用過量的鈣或維生素D,易促使鈣吸收;而過量的維生素C攝取會造成草酸鈣結石,導致尿路結石;此外某些藥物,如胃藥、治療青光眼的藥,長期服用下也易形成尿路結石。
腎結石的症狀
腎結石大多沒有症狀,除非結石在腎臟內四處移動或掉入輸尿管。
那時,腎結石會引發以下症狀:
- 肋骨下方的側面和背部的嚴重疼痛
- 疼痛擴散到小腹和腹股溝
- 小便疼痛
- 血尿(粉色,紅色或棕色尿液)
- 尿液混濁或有臭味
- 噁心和嘔吐
- 排尿困難或尿液滯留
- 頻尿
- 發燒畏寒
- 解尿份量少
當腎結石在尿道中移動時,其結石引起的疼痛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轉移到其他位置或強度增加)。急性腎絞痛常使患者痛不欲生,有如腰斬,是最不能忍的一種痛之一。

腰痛是腎結石常見的症狀之一
腎結石的診斷與檢查
腎結石該如何診斷與檢查?臨床上當病人有前述腎結石的症狀時,醫師便會考慮腎結石的可能性。要確認是否罹患腎結石,最常見的檢查有:腹部X光(KUB)、腎臟超音波以及靜脈腎盂造影(IVP)。
腹部X光(KUB):這是腎結石患者最常做的檢查,由於腹部X光範圍涵蓋腎臟(Kidney)、輸尿管(Urters)、膀胱(Bladder),故稱為KUB。大部份的腎結石可以透過X光觀測到,但若是結石太小(直徑小於0.3~0.4公分)或是腸內氣體太多,有可能會影響判讀,這時就會安排靜脈腎盂造影(IVP)做進一步檢查。

箭頭處為腹部X光照到的腎結石
腎臟超音波:腎臟超音波無侵襲性、易操作的本質已廣泛的運用於尿路結石的診斷上。少部份的腎結石無法以X光直接看到,X光檢查無異常,但尿液檢查有血尿及尿酸結晶者,可進行腎臟超音波檢查。

腎臟超音波已廣泛的運用於尿路結石的診斷上。
靜脈腎盂造影(IVP):靜脈腎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是一種特殊的X光檢查,檢查方式是從靜脈注射顯影劑使腎臟、輸尿管和膀胱顯影,以檢查尿路系統之方法。靜脈腎盂造影也有一些缺點和限制:(1)腎功能太差者,無法將造影劑排出,結果患側腎臟無法顯影。(2)對造影劑過敏者不能使用。

靜脈腎盂造影顯示(圈起處):患者左腎有鹿角狀結石,充滿整個左側腎臟
腎結石的治療
小的結石(直徑< 0.5公分),經藥物治療自行解出的機會較大,結石愈大的患者,自行解出的機會愈低,結石阻塞腎臟、輸尿管除了疼痛、血尿、增加感染風險外;長時間的輸尿管阻塞則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因此對於經藥物治療仍無法自行排出的腎臟、輸尿管結石則需考慮進一步治療。 腎結石的治療大致分為三種: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穿腎取石術及軟式腎臟鏡雷射碎石術。
體外震波碎石術Extracorpor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
體外震波碎石術基本上是利用電擊或電磁場所產生的震波,聚焦後產生的能量將結石震碎,再隨著大量尿液流出。體外震波碎石術因為是利用無形的震波將結石打碎的方法,所以皮膚表面沒有明顯傷口屬於非侵襲性療法。與傳統手術比較其術後疼痛較輕微,且不須住院或麻醉開刀,對工作或生活影響較少。
當病人結石成份特殊(例如較硬)時,可能無法震碎或必須行多次體外震波碎石,另外體外震波碎石只是將結石震碎,碎石必須靠病患自己排出,必須多喝水配合藥物並且密切門診追蹤其效果。結石碎片在排出的過程中,可能會刺激輸尿管,引起腎絞痛,常有患者表示排石過程宛如生產一般疼痛難耐,若嚴重時需急診,進一步以內視鏡治療。
不適用震波碎石術的對象:
- 孕婦、有出血傾向者(至少於震波前 24hr至震波後48hr需矯正)
- 未治療之泌尿道感染
- 嚴重骨 骼異常或嚴重肥胖(無法瞄準結石)者
- 結石附近存有動脈瘤、
- 泌尿道結構異常者
體外震波碎石的結石清除率與結石的大小有關:結石越小者, 體外震波碎石得到滿意治療的機率越高(小於1公分,結石清除率可達九成;1到2公分,結石清除率降為七成);當結石大於2公分時,建議按醫師指示選擇替代性治療。
經皮穿腎取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
經皮穿腎取石術適用大於2公分的腎結石,手術方式從後腰部經皮膚以導引鐵細刺進入腎盞集尿系統內,接著沿著此導管將經皮至腎盞管道作擴張至10-12mm的大小,再將內視鏡(腎臟鏡)置入腎盞內,使用碎石器械於內視鏡目視下將腎結石震碎並取出,術後需插入腎臟導管及導尿管且住院5-10天觀察。
術中可能發生之危險性與併發症如下:
- 出血,需輸血比率約1~10%。
- 形成動靜脈瘻管或假性動脈瘤造成出血,需動脈栓塞者約<0.5%。
- 鄰近器官(脾臟,腸道)損傷併延遲性之瘻管形成。
- 手術過程中出血嚴重,需轉換成傳統手術(<1%)。
- 發燒,甚至敗血症(<25%)
不適用經皮穿腎取石術之對象:
- 凝血功能異常
- 無法控制的尿路感染
- 孕婦
- 麻醉的高危險族群
- 超過190/110沒有控制的高血壓
- 先天腎臟血管異常
軟式腎臟鏡雷射碎石術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RIRS)
於對「2.5公分以上大結石」、「做過多次體外震波碎石術仍無法有效排出碎石」及體外碎石後仍不易排出的「腎下盞結石」這三大族群患者,「軟式腎臟鏡雷射碎石術」是很好的選擇。
「軟式腎臟鏡雷射碎石術」的手術方法是將軟式腎臟鏡從尿道、膀胱、輸尿管進入腎臟,以軟式腎臟鏡前方可270度彎曲的鏡頭配合手腕、手肘的細微操作,探查錯綜複雜的腎盞、腎盂空間,找出結石,以高功率鈥雷射將結石擊碎後,配合吸石套管將碎掉的結石吸出,有效清除體外震波無法處理的大型結石。
軟式腎臟鏡因是從尿道進出,不須開洞或開腹,減少疼痛,少併發症,術後只要1~2天(不發燒)就可出院,是結石患者的新選擇。年紀大、心肺功能不好,或是有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也可以使用。
腎結石的預防
- 平時多喝水(一天2~2.5公升),天熱流汗多時,更要記得補水
- 飲食均衡營養,儘量少鹽
- 避免憋尿
- 結石是有可能復發的,倘曾接受結石治療者,建議每半年定期回診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