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腸直腸癌

事實和統計

2017年, 預計美國將診斷出近 136, 000個結直腸癌新病例。約 1/20 (5%)美國人一生中都會患上結直腸癌。
結腸直腸瘜肉 (良性異常生長) 影響約20% 至30% 的美國成年人。

了解大腸癌

瘜肉

大腸癌往往從瘜肉開始。瘜肉是排列在內結腸壁的細胞的過度生長。瘜肉需要切除, 並進行癌症檢測。內鏡瘜肉切除術是一種小手術以去除瘜肉。

並不是所有的瘜肉都是一樣的。它們的大小、形狀和細胞的外觀各不相同。有三種類型的大腸瘜肉。

  • 腺瘤性瘜肉或腺瘤, 有看起來不像正常大腸細胞的細胞。它們是最常見的瘜肉類型。大多數不會成為癌症, 但大多數與癌症的瘜肉從腺瘤開始。
  • 增生性瘜肉有生長快的細胞。它們通常出現在大腸的最後一部分和直腸中。它們很少成為癌症。
  • 發炎性瘜肉通常在炎症性腸病的爆發後生長。它們可以有任何形狀。它們成為癌症的可能性很低。

無根瘜肉是沿著腸壁生長的扁平瘜肉, 沒有莖。有時, 它們很難被發現。花梗瘜肉的形狀像蘑菇。他們有一根莖和圓圓的頂部。鋸齒是任何有鋸齒圖案的瘜肉的術語。此類瘜肉很少見, 但與癌症有關。

大腸癌的症狀

許多大腸癌患者在癌症的早期階段並無任何症狀。而症狀的表現方式會隨著病灶的位置及大小會有所不同。

  • 持續的腹部脹氣、疼痛或異常感。
  • 排便習慣和糞便性質的變化。
  • 排便次數增加、排便困難或有殘便感。
  • 排便習慣的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持續二週以上。
  • 便中帶血或黏液。
  • 腫瘤發生在肛門、直腸附近時,糞便被擠壓導致形狀或大小產生改變,如大便變細、變形等。
  • 經常性便祕或腹瀉。
  • 體重無故減輕、貧血、虛弱或疲勞(腫瘤出血引起慢性失血、胃腸功能失調而吸收不良導致)。

如果有以上症狀,請盡速就醫檢查。

大腸癌的階段

  • 第零期 這些癌症也被稱為大腸癌原位癌。癌症並沒有超過大腸壁的第一層。如果在內鏡下瘜肉切除術中切除了所有的癌症, 可能就不需要更多的治療了。
  • 第一期  癌症已經發展成大腸壁的第二或第三層。附近或其他的地方沒有癌症轉移。
  • 第二期  癌症已經發展成大腸壁的第四層或外。附近或其他的地方沒有癌症轉移。
  • 第三期  癌症已經從結腸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或有腫瘤沉積。腫瘤沉積是結腸內的小繼發性腫瘤。
  • 第四期  大腸癌已經擴散到遙遠的器官。常見的遠處部位包括肝臟和肺部。

大腸癌的篩檢與檢測

2018年大腸癌是人類癌症發病率(6.1%)最高的癌症之一,僅次於肺癌(11.6%)、女性乳癌(11.6%)、前列腺癌(7.1%)。

大腸癌若是發現得早是可以完全治療的,而如果能將癌前病灶去除,理論上是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因此大腸癌的篩檢及監測乃是基於以下理由:

  1. 大部分的大腸是由瘜肉轉變而來的;
  2. 研究顯示如能定期發現並切除瘜肉,可有效降低90%的大腸癌;
  3. 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中,早期癌比率較高,較有可能完全治癒;
  4. 瘜肉、早期癌大部分完全無症狀,必須靠主動的篩檢才得以發現。

大腸癌之篩檢對象分為一般民眾及高危險群,所謂高危險群包括:

有瘜肉病史者、有大腸癌病史者、有潰瘍性腸炎者、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有遺傳性大腸癌之家族成員。用篩檢之工質則有:糞便潛血反應、軟式乙狀結腸鏡、大腸鏡、虛擬實境大腸鏡、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

  • 糞便潛血反應:所謂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免疫檢查,是利用採便管採集糞便後,檢驗糞 便中有沒有微量血液反應,因為糞便中的微量血液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靠檢 驗才能驗出來。目前糞便潛血檢查大多是利用定量免疫法(iFOBT),以人類 血紅素特異抗體偵測,不受飲食影響,採樣方便、衛生且敏感度及特異度均高。 這種方法專一性最高,不會因進食含有其他動物的血液成分的食物(如鴨血) 而驗出陽性反應。
  • 乙狀結腸鏡:利用一種細長、可彎曲、具有光源及攝影功 能,大約60公分長的軟式電子內視鏡來執行檢查,內視鏡管先從肛門放入,慢慢深入經過直腸、乙狀結腸、和一部份的降結腸(正好是大腸癌比較常發生的位置),過程中就可以看到腸子內部是否有任何病變。

一般民眾乙篩檢(50歲以上,無症狀,無家族史,無其他危險因子)

糞便潛血反應加乙狀結腸鏡

  • 一般建議每年或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由傳統的糞便潛血檢查(gFOBT)受限於受測者的飲食,常有偽陽性及偽陰性,所以敏感度不高。目前已經漸漸接受使用免疫化學法的糞便潛血檢查取代傳統之潛血檢查。若是陽性,則做大腸鏡檢查(或其替代性檢查,如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鏡攝影或虛擬大腸鏡檢查)。
  • 過去也有建議以軟式乙狀結腸鏡做篩檢。軟式乙狀結腸鏡與大腸鏡的差異,主要只在於長度的差別,乙狀結腸鏡設計為六十公分,一般檢查深度大都可達降結腸、脾彎區處。不過也由於較短,對於橫結腸,或右側大腸的病灶就無法觀察。因此,一般認為糞便潛血檢查需與軟式乙狀結腸鏡配合使用效果較好。

大腸鏡

  • 約有30-40%之瘜肉或腸癌是在軟式乙狀結腸無法到達之位置,且乙狀結腸鏡有發現瘜肉,約30-40%之病人在乙狀結腸鏡未對達之上方可再發現瘜肉。故一般認為大腸鏡之篩檢比軟式乙狀結腸鏡更為有效。一般民眾50歲以上必須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虛擬實境大腸鏡

  • 利用影像組合原理將電腦斷層影像做三度空間組合類似大腸鏡檢。檢查前仍需徹底清腸,檢查中需灌空氣於大腸內。對於小的瘜肉(例如0.5公分以下)或扁平的腸黏膜異常(所謂無柄性瘜肉、血管異常、黏膜發炎)均無法判斷。常因清腸不徹底殘留糞便干擾而混淆判讀。而且隨著年紀增大,大腸內可能發現的瘜肉之機會高達20-40%。在虛擬大腸鏡查發現的瘜肉還需要再做大腸鏡切除或切片。因此虛擬大腸鏡檢查一般不適合用於篩檢,但對於不適合或不願做大腸鏡之病人,可做為替代方法。

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

  • 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檢查前需清腸,檢查時需灌空氣及鋇劑到大腸內,影像品質受操作者之經驗影響很大,對於小瘜肉、黏膜病變之診斷價值不高,也無法做即時切片、治療。目前也已逐漸不被用來做篩檢用。但是當民眾因故無法或不願接受大腸鏡檢時,可做為替代方法。

高危險群(有瘜肉病史者、有大腸癌病史者、有潰瘍性腸炎者、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有遺傳性大腸癌之家族成員)

有瘜肉病史者

  • 有瘜肉病史之高危險群的民眾,若為單純瘜肉且已將瘜肉完全切除者,建議每3年做大腸鏡檢查,若為陰性則每5年構持續追蹤。若為高風險瘜肉無治切冷者、清腸不完全、未達全程大腸鏡檢查者,需視情況訂定監測計畫。

有大腸癌病史者

  • 有大腸癌病史之高危險群,且已接受大腸癌切除手術者,若術前做過完全大腸鏡檢,建議術後1、3、5年後持續接受檢查。若術前僅接受不完全鏡檢,則建議術後3-6個月內接受全大腸鏡檢,並於3、5年後持續追蹤。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 曾患全大腸潰瘍性腸炎10年以上、或有左結腸潰瘍性腸炎15年以上病史者,建議每1-2年做大腸鏡檢查,若有發現癌前病變者,3個月後應重複檢查;如仍有發現病變,則應執行全大腸切除手術。

家族成員有大腸癌患者

  • 家族成員有大腸癌患者,則其他成員得大腸癌之機率較一般民眾高,尤其多位近親(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年輕時即有腸癌,則其他成員得腸癌之機會更高,一般以得癌家庭成員中最年輕的得癌年紀為標準點,往前推7-10年是其近親必須接受第一次大腸鏡篩檢之適當年齡,之後約每3 年需重複以大腸鏡檢查篩檢一次。

遺傳性結腸癌

  • 遺傳性結腸癌是指可以找到確切突變基因,導致遺傳到此突變基因的家族多位成員較一般人提早得到腸癌滿甚或其它器官癌病之綜合症候群。問前已知的遺傳性結腸癌有家族瘜肉症(F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Lynch氏症(或稱遺傳性非瘜肉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MYH瘜肉症(MutY Homologue base-excision repair gene mutation)等。這一類的腸癌雖只佔所有結腸癌的5%以內,但因其癌病發病率高、出現的早(30-40歲),多位家庭成員受波及,且如果早期發現理論上許多人可以治癒,因此顯得重要。這一類疾病的發現、監測及治療有賴於臨床醫師的警覺。一但懷疑必須建議得病者接受基因檢測,一旦發現確定致癌的突變基因,則家族中其他成員也需做此突變基因的檢查。如果一樣有此基因突變,則其臨床監測、治療計畫必須與這些家族成員充分討論取得共,提早及加強密集監測。如檢查無此突變基因,則可請其安心,其日後之腸癌篩檢與一般民眾無異。

大腸癌的診斷及治療

檢查方式:

  • 驗血。
  • 大腸鏡檢查: 用一條管子,以內視經肛門,直接觀察大腸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最後到達盲腸。
  • 切片檢查:切除細胞或組織, 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 檢查癌症的跡象。
  • 電腦斷層掃描 (CT) :一種高度敏感的 x 光檢查, 讓醫生識別新的或復發的腫瘤。這項測試可以準確地檢測到大多數已經擴散到大腸外的癌細胞的存在。
  •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一種使用具有放射性示蹤劑的特殊染料的成像試驗。這使得醫生能夠檢測到大多數已經擴散到大腸外的癌細胞的存在。
  • CEA 檢測:癌胚抗原是血液中的一種物質, 如果存在癌症, 這種物質可能會升高。雖然這項測試本身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 但它通常是與其他診斷測試一起完成的。
  • 磁共振成像 (MRI): 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能量脈衝來創建體內器官和結構的圖像的成像測試。這有助於確定腫瘤是否已經通過直腸壁擴散並侵入附近的結構。
  • 腹部超聲檢查: 換能器沿腹部皮膚移動的過程。這項測試尋找可能已經擴散到肝臟, 膽囊, 胰腺或其他地方的腫瘤。

治療方式:

  1. 手術:切除腫瘤發生在大腸的部位。
  2. 化學治療:化療, 包括擾亂癌細胞生命週期的藥物。化療的類型在工作方式上有所不同。有些人通過破壞癌細胞的 dna 或破壞 dna 的製造來殺死癌細胞。另一些干擾製造新細胞所需的細胞部分。因此, 沒有新的細胞被製造來取代垂死的細胞。但是化療會影響癌症和正常細胞。
  3. 標靶治療:標靶治療是一種阻止分子作用的藥物, 説明癌細胞生長。與化療相比, 它傷害正常細胞的可能性較小。結腸癌標靶治療的標靶性治療有血管內皮生長因數 (vegf) 或 egfr (表皮生長因數受體) 途徑。用於結腸癌的標靶治療其中許多也被稱為生物療法, 因為它們是抗體。抗體是 y 形蛋白質。有些是你的身體做的。用於結腸癌的是在實驗室裡製造的。
  4. 放射線治療:放射治療使用高能量、高功率的射線來治療癌症。射線會破壞 dna這要麼殺死癌細胞, 要麼阻止新的癌細胞被製造出來。放射治療並不經常被用來治療結腸癌。

風險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醫生往往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個人患上這種疾病, 而另一個人卻沒有。然而, 對某些遺傳原因的瞭解繼續增加。以下因素會增加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1. 年齡: 超過90% 的人在50歲以後被診斷出患有結直腸癌。
  2. 大腸癌家族史 (尤其是父母或兄弟姐妹)。
  3. 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個人病史, 持續8年或更長時間。
  4. 大腸直腸腸瘜肉。
  5. 乳腺癌、子宮癌或卵巢癌的個人病史。

© Copyright - 林鼎淯醫師